焦點
-
工業蒸氣龐克風、頂級工藝延續,ASRock Z490 TAICHI主機板開箱
作為主機板廠商之一,華擎ASRock旗下主機板一向主打高C/P值選項,自家頂級產品線TAICHI系列針對Intel Z490平台也推出了對應的產品,在外觀上延續了先前在X299平台時就使用的新太極齒輪設計,金色的南僑保護蓋齒輪配上極具工業風格的PCB板設計,大型半齒輪貫串PCIe插槽,視覺上自從改版過後就給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在維持傳統太極風格的外觀下,又給人一種脫胎換骨的時尚復古精品感,頗受好評。 本次Intel 10代處理器首波登場的Z490平台,華擎自然也有推出多款對應的產品線,包含TAICHI、EXTREME4、STEEL LEGEND等等,小編今天要來開箱的是最高階的TAICHI版本。 首先在外觀上Z490 TAICHI維持了自X299平台以來的新太極齒輪設計,全面換裝後的主機板本身看起來更加有精品風格。處理器對應Intel Comet Lake-S系列、採用LGA1200腳位,自然就不支援先前的處理器了,有升級必要的玩家選購Z490平台前要稍微三思一下。另外,供電部分提供到16相供電,處理器供電針腳則是雙8 pin設計以穩定處理器的完整效能。 另外,Z490 TAICHI作為華擎這一波最高階的主機板,在整體的規格布局上自然也是非常不馬虎,尤其在散熱系統方面做了強化,包含處理器上方和I/O保護蓋內部都有針對MOSFET系統做了完整的獨立散熱風扇,總計多達三組,同時在供電組表現和底部都提供導熱貼,散熱規模對比一般主機板來說可說是另一個層次,幾乎可以說是為了水冷頭所做的散熱設計也不為過,不過畢竟Z490 TAICHI要能壓得住Comet Lake-S處理器最高檔的Core i9-10900K的10C/20T配置,因此,在散熱方面做了這麼多也算是在所難免。 效能測試的部分後續會在為玩家補上,不過從外觀上來看的話,Z490 TAICHI採用新的太極裝甲設計以後,更加有精品質感的氣息,加上刻意設計的古銅色和金色色調的搭配,視覺上顯露出了一種低調的華麗風。 而在基本的硬體規格布局上,為了完整壓制10代U處理器的所產生的高熱,在散熱系統的部份下了非常多苦工,包含三組獨立風扇和大量散熱墊等等,即便是水冷散熱也可輕鬆搭配並支援。再者,像是PCIe 4.0插槽超前布局,在主機板加入PCIe 4.0的計數器、驅動器、中繼器等等,可能這部份就會再加上10美元的成本,但為未來11代的升級性而言,這點可說是非常重要。 此外,該板子也支援多達四組的彈性M.2插槽設計和8組SATA埠等等,在布局上絕對是能夠滿足高階的玩家需求,玩家如果想要買Core i7以上的Comet Lake-S系列處理器的話(當然即便是Core i5以下的也ok啦!),甚至計畫未來要升級到Rocket Lake-S處理器,那麼Z490 TAICHI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軍規魂注入、I/O進化Thunderbolt 3支援,TUF GAMING Z490-PLUS(WI-FI)主機板開箱
喜愛軍規設計風格的玩家有福了,ASUS TUF GAMING系列軍規級主機板搭載眾多軍規認證、Intel Z490平台對應,這一次推出的ASUS TUF GAMING Z490-PLUS(WI-FI)同時也是預先搭載了Wi-Fi 6無線網卡的版本,在外觀上以黑金雙色做搭配,搭配非常硬派的剛直線條I/O板和南橋保護蓋,並且在PCB板上做了軍規迷彩風格式的線條設計,從外觀上就能直接看到Z490-PLUS(WI-FI)走的是堅固耐用的路線,TUF GAMING硬派精神完整顯現。 除了外觀硬派以外,Z490-PLUS(WI-FI)主機板內部也針對Intel 10代處理器做了許多輔助,比如說在處理器電源設計的部分採用12+2相供電設計,搭配基本6層的PCB板,目的自然就是能夠徹底穩住高階處理器的效能。另外在處理器電源插座部分則採用了ProCool插座,藉由8+4 pin針腳提供更耐用的設計,以便降低阻抗,並針對熱點和連接器故障做防護。同時,供電部分還使用通過認證的軍規級TUF電感和電容,相較於一般電容,可提供高出20%的溫度耐受度和延長5倍的使用壽命,對於位處亞熱帶國家的台灣來說,是個非常不錯的加持。 至於散熱部分,透過VRM散熱器、散熱墊和M.2散熱搭配,確保Z490-PLUS(WI-FI)主機板整體的溫度得以控制在作業溫度以下,以維持系統穩定運作。另外還可透過FanXpert 4公用程式和BIOS設定,來進行全方位的風扇控制,強化散熱效果。 除此之外,Z490-PLUS(WI-FI)主機板多處都有TUF防護機制,像是PCIe插槽用心的SafeSlot設計,結合強化金屬提高插槽耐用性;另外像是TUF LANGUARD則是軍規級的創新設計,他藉由進階訊號耦合技術與表面貼裝電容改善傳輸量,藉此保護主機板免於因雷擊和靜電而損壞;在重要的零組件部分也都有ESD防護,可延長組件的使用壽命,並且避免因為靜電放電而受損。 在I/O埠彈性部分也因應Z490平台做了提升,包含像是前面板USB Type-C接頭和相容的USB 3.2 Gen 2快速連線等等,另外也有內建的Thunderbolt 3接頭,可用菊鏈(daisy-chain)形式支援多達六個裝置,並為快速充電裝置提供最高100W的電力,在擴充和支援方面都有不少提升。 如果就硬體規格布局來說,雙PCIe插槽和雙M.2插槽雖然偏少了一點,且僅支援到PCIe 3.0規格設計,是可以完美搭配10代U環境,但等未來11代U上市時,就可能無法支援其PCIe 4.0的頻寬,不過,就一般消費者或玩家來說,若未來沒有打算要再升級到11代U的話,這款主機板也算是足夠應付日常需求了。再者,I/O埠方面也因應Z490平台全面提升,將無線網路提升至Wi-Fi 6等級,對應未來無線網路應用也是已經走在標準上。 在外觀上,硬派風格的TUF GAMING Z490-PLUS(WI-FI)給人一種陽春的感覺,但其實內部的規格在單純使用下還是給好給滿,加上因應環境的變化提供的軍規等級認證,也促使以其6,000元有找的價格來說,可說是滿具有C/P值的選項,畢竟包含華碩自家的其他Z490主機板平均價格都在8,000元到10,000元上下,想要精打細算的玩家是可以考慮的。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AMD Ryzen 3 3300X & 3100效能測試,完勝9400 / 9100,搭配B550最佳平台
繼先前AMD透漏將推出入門級處理器之後,Ryzen 3000桌機處理器(代號Matisse)家族算是從最高階的Ryzen 9到最入門的Ryzen 3得以完整。讓想組裝入門級處理器的玩家,也能享有次世代處理器的各項優勢(7nm製程、Zen 2架構、PCIe 4.0高頻寬)。 AMD這次正式推出兩款入門處理器,分別是Ryzen 3 3300X與Ryzen 3 3100,隸屬於Matisse家族(7nm、Zen 2、PCIe 4.0),等於是在Picasso家族的Ryzen 5 3400G和Ryzen 3 3200G (12nm、Zen+、PCIe 3.0)中間安插兩組型號,但這次Ryzen 3採用的4C/8T (4核心/8執行緒)的架構,並擁有18MB快取容量(L2 2MB + L3 16MB),且TDP都是 65W。其中,3300X這顆CPU的爆發時脈為4.3GHz,而3100這顆CPU的爆發時脈則是3.9GHz。建議售價則是120美元和99美元! ▼表 AMD全新Ryzen 3,與Intel第9、10代Core i5/i3規格比較 從表可以得知,Intel第9代的入門級Core i5/i3 (代號Coffee Lake Refresh),採用的是6C/6T或4C/4T架構,這種關閉HT (超執行緒,Intel版的SMT)的作法,對於當今許多主流處理器都是開啟SMT(同時多執行緒)的作法,似乎無法發揮出軟體的執行效益。因此Intel於5月20日開賣的第10代Core i3家族(代號Comet Lake),全部改用4C/8T的架構。一來可以發揮出當今主流軟體的多工效能,二來可以提升時脈。 至於AMD這邊,在其Ryzen 3000桌機處理器家族中,只有Ryzen 5 3500(X)這顆採用的是6C/6T這種無SMT的架構,會跟Core i5-9400類似的狀況,也就是在非常重視多執行緒效能的應用程式下,會無法發揮出完整效能。在對手改用4C/8T架構設計之下,AMD在Ryzen 3 3300X和3100也改成4C/8T的架構,讓其效能得以在新一代軟體中發揮出來。 ▼表 AMD Ryzen 3000家族(代號Matisse)處理器規格比較 再來看看Ryzen 3 3300X與3100的處理器內部構造,兩顆都是7nm的CCD (Core Chiplet Die),搭配12nm的IOD (I/O Die)設計。值得注意的是:3100的CCD裡面含了兩組CCX (Core CompleX),每個CCX分別是2C/4T與8MB L3設計,兩組CCX構成了4C/8T與16MB L3設計,屬於2+2核心架構;而3300X則是CCD裡面僅放了一個CCX (4C/8T,16MB L3),另一個CCX則未使用到,屬於4+0核心架構。 兩者的不同處在於,3300X因為僅1組CCX,不會像3100的2組CCX那樣需要兩顆中間來傳遞資料,可減少延遲時間。且L3快取的16MB容量也可以分享給每個執行緒來使用,屬於更優化的架構,不像3100那樣兩組CCX之間的L3無法共用,因此3300X在整體效能上,可以發揮得更加極致! 由於Ryzen 3 3300X與3100處理器採用無內顯設計,賦予一般玩家、業餘/休閒創作者、一般商務用戶,能夠再搭一片入門或中階的顯示卡,來執行各種日常生活所會使用到的各式軟體,因此不只是純文書機功能,更可以拿來當輕型或主流電競機、創作用電腦…等等,就看玩家買了什麼等級的顯示卡了。根據AMD官方資料表示,這次的Ryzen 3 3100處理器,對比Intel的Core i3-9100處理器,在校能上,可以提升遊戲效能達20%,提升創作類軟體達75%,因此就算是入門級,其效能實力也不可小覷。 由於Ryzen 3 3300X與3100,也是採用7nm製程、Zen 2架構設計,並可支援到PCIe 4.0,因此只要搭配現有的X570主機板,即可發揮出其老大哥(Ryzen 5 3500~Ryzen 9 3950X)的PCIe 4.0全速效能。然而,X570定位是在高階市場,雖說也是能支援入門的Ryzen 3,但想要入手Ryzen 3 3300X或3100的玩家,應該不會去買那麼貴的X570來搭。 以現階段來說,可以搭配的主機板,有X470、B450等選擇,只是這些主機板雖然可以支援Ryzen 3000 (代號Matisse)家族,但其實只能以PCIe 3.0的模式來執行。雖說以入門級處理器,搭配入門級或主流級的顯示卡來說,搭B450就夠用了!但為未來的升級到PCIe 4.0的路著想,還是得選用支援PCIe 4.0的主機板來搭,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這部份,AMD也早想好了。預計於6月16日正式推出B550晶片組,該晶片組就是跟X570一樣,可以支援PCIe 4.0的顯示卡,也能讓PCIe 4.0規格的NVMe SSD得以全速發揮,更同時可以支援雙GPU顯示卡。至於一般用途的PCIe也全部升級到3.0 (先前有些慢速I/O還是使用PCIe 2.0),此外,連周邊I/O也升級到USB 3.2 Gen.2 (10Gbps),讓整體效能再往上提升。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實測效能吧!這次測試的組合部份,由於都是以CPU+顯示卡的測試為主。在選定處理器的部份,我們選擇R3 3300X與R3 3100的主要對手:i5-9400F與i3-9100F做比較,同時也把自家Picasso家族的R5 3400G與R3 3200G也列入比較,以了解這次的Matisse入門款與Picasso的效能差異。 至於在顯示卡部份,我們先搭配NVIDIA最入門的GeForce GTX 1650 4GB GDDR5顯示卡來測試,以了解不同CPU在搭配同樣一張GPU時的效能差異。此外,由於R3 3300X與3100都支援PCIe 4.0,因此我們也測試AMD主流級Radeon RX 5600 XT 6GB GDDR6 (14Gbps)顯示卡,並拉AMD自家R5 3500X與R5 3600處理器做對比,以看看這次各CPU搭配不同GPU下的整體表現。 ● 測試平台: 處理器: (1) AMD Ryzen 3 3300X (4C8T) @ 3.8~4.3GHz (NT$3670) NEW! (2) AMD Ryzen 3 3100 (4C8T) @ 3.6~3.9GHz (NT$3270) NEW! (3) AMD Ryzen 5 3600 (6C12T) @ 3.6~4.2GHz (NT$5,750) (4) AMD Ryzen 5 3500X (6C6T) @ 3.6~4.1GHz (NT$4,400) (5) AMD Ryzen 5 3400G (4C8T, Vega11) @ 3.7~4.2GHz (NT$4,700) (6) AMD Ryzen 3 3200G (4C4T, Vega8) @ 3.6~4.0GHz (NT$2,990) (7) Intel Core i5-9400F (6C/6T) @ 2.9~4.1GHz (NT$4,550) (8) Intel Core i3-9100F (4C/4T) @ 3.6~4.2GHz (NT$2,500) 主機板: (1) ASRock B450M Steel Legend ※測試AMD CPU DDR4-2800~3200 (NT$2,790) (2) GIGABYTE B450M Gaming ※測試5600XT GPU為主 (NT$2,090) (3) ASRock B365M Phantom Gaming 4 ※測試Intel CPU @DDR4-2666 (NT$3,450) BIOS: (1) P2.90 (11/27/2019) (2) F50 (11/27/2019) (3) P4.20 (05/15/2019) 記憶體:G.Skill FlareX F4-3200C 16GB (8GB ×2) 顯示卡: (1) MSI GeForce GTX 1650 Gaming X 4G ※入門 (NT$4,990) (2) ROG-STRIX-RX5600XT-O6G-GAMING ※主流 (NT$10,990) SSD:Western Digital WD Black NVMe SSD 1TB (系統)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Build 1903 (x64) 以下就是各種CPU在各跑分軟體和3A級遊戲的效能表現。 從上述的測試結果,可以發現這次AMD推出的Ryzen 3 3300X和Ryzen 3 3100處理器,以4C/8T的主流配置,搭配Zen 2架構、7nm製程,並支援PCIe 4.0規格等特色,等於是高階產品的規格一路下放到入門級產品,使得一般文書測試結果,幾乎就是中階Ryzen 5的水準,把Intel Core i5-9400F和i3-9100F打得落花流水! 至於3D遊戲方面,在搭配中高階顯示卡時,Ryzen 3 3300X和Ryzen 3 3100幾乎無人能敵,甚至部份數據還能與自家Ryzen 5 3500X甚至Ryzen 5 3600平起平坐。至於搭配入門顯示卡時,Ryzen 3 3300X和Ryzen 3 3100的整體表現也都是贏面居多,因此對於一般想用Full HD來玩3A遊戲的玩家來說,也許可以省一點CPU的錢,來換比較高檔的顯示卡。這樣就可以組到主流效能表現的電競遊戲機! 整體而言,這次AMD的出擊,推出入門級7nm處理器Ryzen 3產品,不僅打擊Intel第9代的入門處理器,甚至將威脅到第10代的入門處理器,可說是非常高招!至於消費者最關心的價位與C/P值部份,在同等級的CPU部份,AMD的價位都比Intel划算,而且升級不須換板子,相較於Intel在9代和10代之間就得用不同板子來說,AMD真是非常的佛心啊! 然而,要發揮出Ryzen 3 3300X與3100處理器的PCIe 4.0真正實力,目前得先使用高階的X570主機板,不過,等6月16日B550主機板正式上市之後,這塊主機板才是搭配這兩顆Ryzen 3處理器的絕佳搭檔!總之,對於想要組裝或升級到7nm入門級電腦的玩家,可以選擇Ryzen 3 + B550的搭配方式,來組裝屬於自己的主流工作與娛樂遊戲機!
-
AMD推出商用行動處理器:Ryzen PRO 4000系列,為商務筆電市場注入絕佳效能、行動力與超高安全性
AMD於5/7正式推出Ryzen PRO 4000系列商用行動處理器,這是繼先前Ryzen 4000家族之後,針對商用市場所量身打造的一款低功耗、高安全性的筆電處理器,將賦予商務人士絕佳的行動力與安全性。 在3月中時,AMD正式發表了Ryzen 4000系列行動處理器,採用7nm製程,賦予PCIe 4.0的能力,並提供了。H系列有三款型號,設計功耗為45W,以主打極致效能市場。而HS則是H的稍低功耗版本,僅35W,主打兼顧高效與輕薄市場,至於U系列則有5款,主打輕薄省電市場。這些都是以消費性市場為主。 由於先前我們測試過,其搭載Ryzen 9 4900HS處理器,搭配2060 Max-Q顯示卡,兼顧絕佳效能與輕省特性,整體表現令人大開眼界!而隨著AMD今年首波玩家與消費市場發動進攻行動之後,第二波的行動正瞄準了廣大的商務市場。也就是Ryzen PRO 4000系列! ▼表 AMD Ryzen PRO Mobile 4000系列與上一代3000系列行動處理器規格列表 這次AMD推出Ryzen PRO 4000系列行動處理器,同樣基於自家Zen 2核心、7nm製程設計,與自家Ryzen 4000系列行動處理器算是系出同門。這次PRO版本共有3種型號,依序是Ryzen 7 PRO 4750U、Ryzen 5 PRO 4650U、Ryzen 3 PRO 4450U。相較於上一代12nm的Ryzen PRO 3000系列來說,同是15W的設計功耗,但4000 PRO擁有更多的核心數與執行緒,L2/L3快取記憶體容量也更多,且在爆發時脈上也有顯著的提升,更可支援到DDR4-3200或LPDDR4-4266記憶體 (3000 PRO僅支援到DDR4-2400)。 至於內顯(GPU)方面,Ryzen PRO 4000系列雖然比Ryzen PRO 3000的繪圖核心數量減少一點,但其繪圖時脈則有所提升(200~300MHz),再搭配記憶體時脈也支援更高,因此預期GPU效能比上一代同級產品相差不多。當然若筆電廠商想要在自己推出的商用筆電內搭載獨顯晶片(例如Radeon RX 5500M或5600M等等),也是可以的! 至於跟自家消費級的H、HS與U系列相比,可以看到商用級PRO版本的規格,都剛好卡在U系列的兩者中間。例如Ryzen 7 PRO 4750U,就是在4800U與4700U的中間,Ryzen 5 PRO 4650U就是介於4700U和4600U之間。細節請參考下表。 ▼表 AMD Ryzen Mobile 4000 H、HS、U與PRO系列行動處理器規格列表 由於這次Ryzen PRO 4000系列,採用Zen 2架構、7nm製程,搭配PCIe 4.0設計,可支援更快的DDR4記憶體時脈,再加上內建的GPU時脈也更快,因此整體效能可說是快上加快!跟前幾代相比,不僅每瓦效能提升近20~30%,且製程轉進到7nm之後,效能更是提升近70%以上,整體效能等同倍增! 在AMD官方實測效能方面,以搭載Ryzen 7 PRO 4750U處理器的超輕薄商務筆電,跟AMD自家搭載上一代Ryzen 7 PRO 3700U的同級產品來看,在CineBench R20的單核心和雙核心效能都有顯著的成長。而內建的Radeon Graphics雖然GPU核心數減少一點,但在3DMark實測下卻也有顯著的效能提升! 至於跟競爭者相比,根據AMD的測試,以搭載Ryzen 7 PRO 4750U處理器的超輕薄商務筆電,對比搭載Intel Core i7-10710U同級產品,效能可快高達33%。若以次等的Ryzen 5 PRO 4650U,跟Intel Core i5-10210U相比,則可快高達97%。甚至拿中階的Ryzen 5 PRO 4650U來比Intel高階的i7-10510U,PCMark還最快達36%。能看出這次Ryzen PRO 4000系列,效能可是非常強勁! 此外更誇張的是,電池續航力同樣可以維持到全天候等級,最強機種還可以高達20小時。看來Intel的產品大概要「挫咧等」了! 目前搭載AMD Ryzen 4000系列的商務筆電,大多是Ultrathin(超輕薄)的機種。以AMD的規劃當中,U系列是主打中小企業市場為主,目前的產品有HP (惠普)的ProBook x360 435 G7、ProBook 445/455 G7,至於PRO系列則是主打大型企業為主,目前有Lenovo (聯想)的ThinkPad T14 Gen 1、T14s Gen 1、X13 Gen 1、L14/L15 Gen. 1等等,未來還會更多。 上述機種中,13.3吋機種的從1.27kg到1.47kg都有,而14吋大約在1.6kg,至於15.6吋機種則在2kg以下。這些機種中,電池續航力至少都有14小時以上,最長的高達20小時,因此可說是絕佳的商務利器! 上述簡報中,HP已在官方提供這3款AMD Ryzen 4000商務筆電的規格,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參考: ● HP ProBook x360 435 G7: (13.3吋): ● HP ProBook 445 G7: (14吋): ● HP ProBook 455 G7: (15.6吋): 相較於Intel商用處理器狂打其擁有vPro功能,讓IT人員好管理、且安全性更強,這次AMD同樣也提供類似的功能,叫做Pro Technologies,但功能上更強大! 其中在Pro Security部份,提供現代化架構、AMD記憶體護衛(也就是在記憶體資料直接加密),且是安全核心PC (提供Win10防護)。其中記憶體護衛部份,是存放在記憶體內的資料都是加密的,因此電腦就算在睡眠模式下遺失,駭客也無法透過各種方式來竊取你筆電的內部資料,以達到滴水不漏的資料保密性! 至於AMD的Pro Management部份,則提供1.現代化的可管理機制(支援Microsoft Endpoint Manager)以及2.傳統可管理機制(支援傳統Dash標準),讓IT管理者更容易且方便來與現有的管理機制做整合。不用羨慕Intel vPro電腦。 從上述可以得知,AMD Ryzen PRO系列處理器,提供商用級、企業級所需要的資料安全性、易於管理性,以及後續的穩定提供,和信賴度。也就是Intel有的,AMD也有,甚至更好!值得商務人士與企業採用。 AMD這次以其7nm製程技術,搭配Zen 2架構,以及PCIe 4.0高速頻寬,打造出超強處理器產品組合,來挑戰Intel盤據已久的市場。從2019年7月的Ryzen 3000系列桌機處理器開始,到8月的EPYC 7002系列伺服器處理器,再來是在11月推出Ryzen Threadripper 3000家族高階桌機(HEDT)處理器。 接著在2020年初,繼續發表與推出Ryzen 4000系列筆電處理器,且在5月初更發表針對商務筆電市場所打造的Ryzen PRO 4000系列筆電處理器,可說是各種市場區段都一網打盡!從上述的效能、功耗、電池續航力的表現來看,AMD Ryzen 4000家族,勢必將對Intel產生不小的壓力! 雖說在簡報中,看到內建Ryzen 4000系列筆電處理器的機種並不多,但AMD也表示,2020年間,搭載AMD處理器的商用筆電機種,將從51款提升到70款。從HP和Lenovo都願意背書,Dell也正在規劃中來看,相信其他廠商也會陸續跟進,以搶攻龐大的商用輕薄筆電市場!屆時將有更多AMD商用筆電上市,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
「美光 Crucial P2 250GB」實測測開箱,PCIe 3.0 x4 M.2 NVMe固態硬碟!
前年美光Micron針對一般消費者,雖然採用QLC 3D NAND架構的關係,專業的玩家可能不太敢輕易靠近,但其相對親民的價格作為一般消費者的日常來說是非常足夠,畢竟價格和大容量仍是其優勢。今年Crucial再接再厲,推出兩款不同架構Crucial P系列SSD,分別是主打相對入門等級的P2,還有主打專業玩家使用的P5,後者回歸TLC 3D NAND架構,對於長時間的耐用寫入度已有一定程度的保證,加上其讀寫速度也達3000 MB/s以上,對注重效能表現的玩家們來說絕對是一大看點,但截稿期間該SSD尚未推出。 因此,這次要介紹的,即是主打一般電腦消費者可以輕易購入使用的P2 SSD,雖然與上代P1一樣是採用QLC架構,但不同於市場上多數QLC架構SSD都走大容量的設計,Micron選擇將其容量定在250GB和500GB兩種,以這次評測的250GB版本來說,市場價格落在1,749元、500GB版本則是1,999元,就基本的價格來說,絕對是500GB的版本較划算,不過官方對於500GB版本的讀寫速度倒是比較保守,讀取速度雖然較250GB版本快、但寫入速度卻比較低,玩家們在考慮較大容量時多少還是會需要稍微考慮一下。 Crucial P2 250GB正面除了標示產品容量以外,也直接標示其尺寸大小為Type-2280,至於內部的用料方面,我們撕開側面貼紙後,可看到它採用的是Phison PS5013-E13-31這顆主控晶片,可確定其為PCIe 3.0 x4 NVMe介面,Phison官方標示的最高讀寫速度為2500 / 2100 MB/s、IOPS則是295,000 / 430,000,不過Micron這邊標示的速度則是較保守些,分別是2100 / 1150 MB/s。 採用的顆粒部分則是Micron自家的OEB2D NX959,兩顆共計250GB。另外,P2也並未搭載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屬於DRAM-Less架構,其藉由HMB (Host Memory Buffer) 機制,向電腦調用系統記憶體,來當成資料讀寫緩衝區。雖然在性價比C/P值來說這樣可以壓到更好的價錢,但也就意味著在4K隨機讀寫部分的效能會趨於弱勢,但考量到P2的目標客群、容量選擇及價格也還算是可以接受的設計。 雖然價格親民,但Micron仍有提供五年保固倒也是非常不錯,加上可靠性部分將最大寫入量提高到150TBW,相較於P1當時的100TBW,寫入量拉高50%的情況下也讓P2多了一個可考慮購買的誘因。除此之外,P2仍然擁有Crucial的附加軟體支援,包含像是備份用的Acronis True Image和作業系統轉移等等都有提供。 將P2 250GB SSD上機進行實測,在常見的Crystal Disk Mark中的結果比官方的標準還要更高一些,分別達到2257.28 / 1160.53 MB/s,這速度表現基本上和先前的P1大同小異,不過因為價格親民的關係,台幣2,000元以內的價格,讀寫各有2000 / 1000 MB/s以上的表現已經算是不錯的了。甚至從ATTO Benchmark測試中還達到讀寫飆破3GB/s的境界,基本上一般日常使用是絕對沒問題的。 Crucial P1剛推出時因為採用QLC架構加上耐用度的問題,雖然在大容量的SSD中同樣是走親民路線,但就是比較不受專業玩家青睞,雖然說新一代的P2仍是採QLC架構,但在耐用度和價格控制方面都有不錯的進步,尤其以台幣不到2,000元就能買到的500GB SSD來說,絕對是一般消費者的優質選擇之一。 但如果是玩家想要升級SSD的話,建議可以等等看後續將推出的高階款Crucial P5 SSD,回歸TLC架構後,不管是讀寫速度還是耐用度都會比P2要高一個Level,不過相對的價格方面勢必也會提高些,待實品推出後,玩家們在購買時仍要考慮考慮。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一切來的毫無徵兆?!微軟正式發表Sufrace Go 2與Surface Book 3
就在幾天前蘋果默默更新了自家的MacBook Pro 13系列之後,微軟似乎也終於按捺不住,正式為我們帶來早已在網路上謠言四起的另外兩樣Surface家族成員─Surface Go 2與Surface Book 3。 這段期間網路謠傳最兇的莫過於Surface Go 2了,一如網路謠傳的一樣,螢幕的尺寸從原本的10吋加大到10.5吋,但實現的方式是透過將邊框縮窄的方式來達成,因此機身的整體尺寸並沒有發生變化,上一代的配件也可以沿用下來。 除了螢幕加大之外,性能自然也得有所成長,2代的Surface Go搭載的Intel第8代的Core m3處理器,微軟宣稱會比上一代還要快上64%,相較於一代的效能只能勉強堪用,相信二代在日常作業方面會來得更加得心應手才是。 至於細部客製化選項的部分,RAM提供了4GB與8GB兩種版本,儲存容量則可以選擇64GB eMMC或是128GB SSD,同時還有提供LTE版本的選項,讓購買的玩家帶出門可以有著更高的行動力和生產力。價格的部分從US$399起跳,並且台灣微軟的已經有了該產品的相關介紹,相信這一次應該不會讓玩家等太久(望向Surface Laptop 3…)。 Surface Book 系列在近期的聲量上顯得比較低瀰一些,畢竟距離上一次更新已經是兩年前的事了,微軟這一次對於Surface Book 3的更新方面著重在硬體規格的部份,外型上依然提供13吋與15吋兩種版本,也沒有提供像是Surface Pro 7那樣的黑色款式,依舊僅有銀白色(官方稱作白金色)的一種配色。 雖然外型沒有變化,但內在的確是發生了巨大的改變,Surface Book 3在處理器的部分最高採用Intel第十代的Core i7-1065G7,顯示卡在13吋的版本可以選配到NIVIDIA GTX 1650 MAX-Q,15吋則可以到NVIDIA GTX 1660 Ti MAX-Q,玩家如果想玩遊戲的話,新的Surface Book 3在3D效能上有著一定程度的保證。 不過上述的規格都是台灣預計上市的版本,如果玩家懂得一些海外代購門路的話,Surface Book 3還有推出高階專業人士所設計的版本,內建顯示卡一口氣來到了NVIDIA Quadro RTX 3000!看來專業3D創作者心目中的夢幻逸品,又多一樣可以選擇了。 在儲存容量與記憶體的細部選項上,兩種款式都可以選配最高32GB 3733 MHz LPDDR4X記憶體,並搭配最高1TB PCIe SSD,微軟宣稱這一次選用的SSD會比上一代還來得更加快速,目前相關的內容介紹也已經出現在台灣微軟的,只不過實際價格和上市日期尚未公布,考量到Surface Book作為Surface家族最頂級的行動產品,價格應該不會太便宜就是了。 在這一次突襲更新中,微軟也發表了自家兩款Surface耳機,其中Surface Headphones迎來了它的第二代產品,在外型上基本維持一致,保留了相當特別的旋鈕式耳罩設計,玩家可以透過旋轉耳罩旋鈕來調整音量和主動降噪的強度,但在音質有著更進一步的強化,使用新一代的40mm Free Edge單體,並用上了更加先進的麥克風來針對降噪的部分進一步強化。 除此之外,Surface Headphones 2的耳罩這次可以180度翻轉,讓耳機掛在脖子上的時候可以更加舒適,同時在降噪模式開啟的情況下,續航力可提升到20小時,足以讓玩家從白天聽到黑夜。而對於擔心攜帶出門容易弄髒的玩家們,微軟也推出了新的霧黑色版本可以供選購。 最後,從微軟發表到現在已經不知過了多久的真‧無線耳機Surface Earbuds也終於確定會在5月12號與Surface Headphones 2一起在美國正式開賣,價格也從當時宣布的US$249降到US$199呢!只是目前這兩款耳機,台灣似乎還沒有引進的計畫就是了。(小編敲碗中…)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mini-ITX小板當道、10代U輕巧好勁道,Z490I AORUS ULTRA主機板開箱
以往mini-ITX主機板因為先天性大小的限制,使其不管是在散熱還是彈性擴充升級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但隨著廠商們技術的不斷改進,以及新一代硬體規格持續加持,加上對應的小機殼也針對散熱效果做了許多加強,mini-ITX再度因為「精緻」的關係開始逐漸受到玩家喜愛。 隨著Intel近日解禁10代處理器,板廠們也同樣的推出了不少對應主機板,但以往針對mini-ITX主機板的選擇並不多,因此,這次身為「御三家」之一的技嘉(GIGABYTE)推出的Z490I AORUS ULTRA小板,也就格外引人矚目。 在AORUS主流的主機板產品線中,這次推出的Z490I系列主機板AORUS ULTRA並不是旗下唯一的小板,先前在Z390時脈和X570其實都有對應的產品,也算是延續自家小板的產品線,玩家們如果想要組傳統ATX主機的話,技嘉也有推出相同型號的Z490 AORUS ULTRA主機板和其他多種選擇。 回過頭來看這次新出的Z490I AORUS ULTRA,外觀上跟隨今年電競走的簡潔低調風格,不再有過多花俏的炫炮設計,簡潔明瞭就是最好的形象,不管是I/O埠還是散熱片、甚至是M.2散熱盔甲,幾乎隨處都可見極具質感的髮絲紋設計。此外,經典AORUS老鷹頭也一反技嘉主機板的設計,相較於一般主機板將老鷹頭放在I/O保護蓋上,這一次技嘉選擇將它放在M.2散熱盔甲上方,搭配AORUS銘言「Team Up. Fight On.」,有一種潮潮的氣氛冒了出來! 同樣的,因為NDA的關係這邊就先不介紹實際的效能數據了,不過話說回來,這次技嘉推出的Z490I AORUS ULTRA主機板在外觀上確實擁有不錯的好口碑,簡潔有力但不失質感的設計以小機殼玩家來說勢必會成為一個優秀的選擇之一,畢竟會想組小機殼的玩家除了喜好以外,自然還是希望在主機不佔空間的同時,也能兼顧好看的外型。 而至於實際的硬體規格部分技嘉也沒讓人失望,雖說mini-ITX因為尺寸大小的關係所以能夠提供的功能多少還是有所限制,但藉由拉線和轉接的方式,包含外接的風扇轉接頭或是各種針腳的轉接頭,畢竟再怎麼說這還是一款列屬Z490系列的主機板、在Intel的主機板佈局中仍是高階的代表作,因此它仍提供了多種安裝的彈性,小編測試時能順利安裝水冷散熱器和額外的獨立大風扇,因此,玩家們如果想要在完整使用彈性下針對Intel 10代處理器選擇小主機系統的話,Z490I AORUS ULTRA不管是外型還是內部的硬體規格設計,都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硬派軍規的鐵漢柔情、時尚工具人必備元素,CAT S52三防智慧型手機入手把玩
現實中有硬漢、手機領域也有主打硬派風格的廠商,「CAT」在接續前一版S61之後,也再推出了新的三防手機:S52,定位在全球第一款最薄的強固手機,打著「輕薄有型、硬是要得」口號,切入到消費者的目光中,這次小編也入手了這款S52,在把玩了一小段時間後也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使用心得,當然也來開開箱、作作介紹囉! 有看過上一款S61的朋友應該不難發現到的確是很「硬派」(S61厚度尺寸皆不小XD),但畢竟手機做為玩家的隨身工具來說,美型、便於攜帶更是消費者入手的一大考量,新出爐的S52就更貼近玩家需求,仍舊維持硬派風格、卻也兼具時尚造型以及原生的軍規血統,算是CAT手機系列的又一突破。 少了測距、感熱與空氣偵測的S52仍舊包含了CAT定位的軍規特色,基本的三防性能當然是保留:防塵防水等級 IP68/支援水下1.5公尺35分鐘、軍規MIL-Spec 810G/防沙/防塵/抗汙/防鹽霧/耐振/抗壓/Category 4防振、操作溫度範圍:-22°C至55°C,整體的厚度相對的也與目前大多數手機差不多,至於畫面尺寸也提供了5.65吋HD(1440 x 720)、18:9 IPS超亮螢幕、支援強光下可讀取,而且其軍規特色導入也支援溼手指及手套操作,戶外使用更是方便無障礙。另外還有一個特點是S52內建的長效電池(3100mAh支援快速充電)可持續長達29.4小時4G通話,果然是夠耐用! 接下來就隨著小編一起來開箱S52吧! 除了外觀的硬派風格設計外,內在的部分又是如何呢?這方面就來實機測試就知道囉! 透過常見的CPU-Z以及AIDA64偵測,很容易的可以發現到S52的內建規格,採用的是聯發科技曦力Mediatek Helio P35(Octa core 2.3GHz),具備12nm製程工藝以及8核心架構(ARM Cortex-A53),GPU搭配的是IMG PowerVR GE8320 @680MHz,以等級來看,基本上是位列中階(對比大概是驍龍600系列),特色是低功耗和更長的電池壽命;記憶體的部分則是內建64GB ROM/4GB RAM、主鏡頭/前鏡頭採1200/800萬像素配置(支援水下拍照模式)、藍牙5.0、NFC:支援Android Pay、WiFi:802.11a/b/g/n/ac(2.4/5GHz)、雙nano SIM卡/雙卡4G、可擴充MicroSD等。 在幾款常見的APP測試下,可以看到3DMark以及GeekBench的成績表現,另外也透過PCMark來檢視一下常規使用狀態下的測試數據為何;另外,由於現在沒有安兔兔可以跑分了,所以小編也換了款內地的魯大師來加減試一下,果然跑分的數字位數就比較驚人!(哈 採用Helio P35的特性是低功耗和更長的電池壽命,這一點在實測S52的電池續航力下也獲得有10.5小時的數據,加上官方號稱可以達到持續29.4小時4G通話性能,充一次電就能用上一整天的確是讓使用者在外出時不用緊張電力短缺的問題,當然,以強固型訴求為重點的S52,針對戶外活動時的需求角度切入也是一大特色(三防就是強),上山下海的耐用性與長效續航力相信會是許多玩家的隨身好幫手之一。 S52提供了主鏡頭1200萬像素的功能,拿來拍照當然也肯定是OK der~,小編也實拍了幾個不同情境下的照片來做參考,無修圖(直出、縮圖)的表現也可以讓大家看一下,另外,由於也有支援AI雙攝以及Dual Pixel相位差自動對焦系統,實拍時也能提供更佳的拍照表現(低光源也能拍攝出色);如果要認真以美拍的角度來看,的確是比不上目前動輒4800萬、6400萬甚至是破億像素的其他款手機,拍照/影片的功能設置也沒有那麼多的專業選項提供給玩家套用,不過基本的HDR auto以及臉部偵測、防閃爍、定時等等倒是都有,拍照/影片的解析度也可以自由設定、影片也提供影像防震功能,算是比較中規中矩的一塊,便利玩家在戶外時、隨手拍攝與錄影,所見及所得的概念。 至於S52的預載APP倒是簡單,基本的Android 9系統下,大概就是常見的設置,快捷下拉就可以看到基本的幾個常用功能,不過首頁上面的「Toolbox」倒是一項亮點,承襲CAT傳統的各項專用與功能性APP可以依照使用者需求自行選用,看到這個就會有S61回來了的感覺了,哈! 有個特點要特別再講一下,S52支援溼手指及手套操作,定位在軍規特色這部分的確用於戶外相較於一般的消費型手機多了些考量,三防的特點也是免不了會沾水,有支援溼手指的確方便下海、支援手套利於上山,果然上山下海都難不倒S52啊! 介紹到這邊,既然是三防手機,小編總不好拿來狂摔、狂敲,然後看還能不能用(雖然知道應該是沒問題),但至少拿來試試防水是方便做得到的,那就來試試吧!官方號稱採用防塵防水等級IP68、支援水下1.5公尺35分鐘,小編沒丟噴水池、找了個透明壓克力桶子來測試一下:丟進去、拿出來,甚至放在水裡面20分鐘,通通沒問題,包括還可以在水中按APP跟點擊螢幕,看來如果是用在戶外活動的話,的確有極大助力。(防水的確OK、這下子掉馬桶也不怕了XD) 看了一輪介紹後,不難發現CAT這款採行了輕薄外型的S52顯然跳脫了原有S61的超硬漢風格概念,轉而加入了時尚風格特質但卻不失軍規特性的三防功能與強固本質,除了尺寸大小便於一手掌握且易於收納在口袋的設計特性外,實用性也是十足的對應使用者需求,不只嚴苛環境下能夠應付自如,即便一般性使用上也能提供不錯的操作手感與使用體驗。 如果剛好自栩是真硬派、就是Men的風格,也同樣是戶外運動愛好者或經常性的參與戶外活動又想要超薄好攜帶,那S52應該就十分符合使用需求,足夠用上一整天的電池效力、三防特性軍規等級、溼手指使用/手套一樣操作,完全是硬派硬漢風,那相信這款S52會是您的最佳夥伴!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5&v=B-xaftVYXV0 ▲CAT S52全球第一款最薄的強固手機 廠商名稱:CAT (代理商:皇鋒通訊)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2-8751-9525 (代理商:皇鋒通訊)
-
免費效能升級:AMD鼓勵Radeon RX 5600 XT用戶更新BIOS,讓記憶體提升至14Gbps!
AMD在2020年1月中旬正式推出顯示卡,搭載最新Navi 10 GPU核心,並採用6GB的GDDR6記憶體,提供12Gbps或14Gbps的記憶體頻寬,主要瞄準GeForce RTX 2060市場。目前包含華擎(ASRock,只賣國外市場)、華碩(ASUS)、技嘉(GIGABYTE)、微星(MSI)、撼訊(PowerColor)、藍寶(Sapphire),與訊景(XFX)等廠商,都有推出對應的顯示卡產品,並依照配備等級,目前市場大約落在新台幣7千至1.1萬元不等,以讓想要用Full HD甚至2K解析度來玩順暢3A遊戲的玩家們選購。 值得注意的是,有看到上面所寫的記憶體頻寬有12Gbps或14Gbps兩種版本嗎?在AMD官網也表示「配備 6GB 進階 GDDR6 記憶體,可提供高達 288 GB/s 的高頻寬,為當今要求最嚴苛的遊戲提供1080p 效能。」也就是說,您買到的Radeon RX 5600 XT,其配置的記憶體有效速度,有可能是12Gbps或14Gbps,換算為真實頻寬(乘上192bit)則為288GB/s或336GB/s! 不過這應該是初期推出的顯示卡VBIOS (Video BIOS)的時脈設定,而目前市售的顯示卡,幾乎都是配置14Gbps的記憶體版本,玩家手中若有Radeon RX 5600 XT顯示卡,可以跑一下GPU-Z,檢視Memory Bandwidth是否為336GB/s,若是的話,就代表您的VBIOS已經是最新版,可以發揮記憶體全速!要是您看到的是288GB/s的話,那就代表您的顯示卡是首批版本,趕快去各家顯示卡廠商的支援網頁,去下載最新的VBIOS來升級吧!讓自己的顯示卡從12Gbps免費升級到14Gbps,這樣有16.6%的效能升級啊! ● ASRock Radeon RX 5600 XT Challenger D 6G OC Radeon RX 5600 XT Phantom Gaming D2 6G OC Radeon RX 5600 XT Phantom Gaming D3 6G OC ● ASUS TUF Gaming X3 Radeon RX 5600 XT Evo ROG Strix Radeon RX 5600 XT TUF Gaming X3 Radeon RX 5600 XT Evo ● GIGABYTE Radeon RX 5600 XT GAMING OC 6G Radeon RX 5600 XT WINDFORCE OC 6G (NEW!) ● MSI Radeon RX 5600 XT Gaming X Radeon RX 5600 XT Gaming Radeon RX 5600 XT Mech OC Radeon RX 5600 XT Mech ● PowerColor Red Dragon RX5600XT 6GB GDDR6 Red Devil RX5600XT 6GB GDDR6 RX5600XT 6GB GDDR6-14 ● Sapphire Pulse RX 5600 XT 6G GDDR6 ● XFX Radeon RX 5600 XT THICC II Pro Radeon RX 5600 XT THICC III Pro Radeon RX 5600 XT THICC III Ultra 上述的廠商有些推出的版本,就註明是12Gbps的版本,但由於大家使用的GDDR6記憶體幾乎都可以上14Gbps,因此目前已經推出新的VBIOS,讓記憶體以14Gbps來運作。而最近也鼓勵玩家們趕快升級,把Radeon RX 5600 XT升級一下,以打開全速!
-
全家通通不出門、網路卡頓好煩人,現在升級Wi-Fi 6正是時候 ft. 華碩ZenWiFi AX XT8
相信許多玩家都有過這樣的困擾,假日夜晚全家人各自在自己的房間中上網、追劇、打Game,此時網路速度變慢不說,還不斷「跳針」,遊戲的Ping值開始飄乎不定,接著可能就聽到房間裡有人開始摔滑鼠、砸鍵盤… 平時可能覺得假日一眨眼就過去了,亦或是因為假日沒有電信服務業者上班,平日又沒空處理,上網塞車的狀況就這樣得過且過。但是現在許多公司企業開始實施遠距上班,家人們全天候在家中使用網路,網路卡卡的問題將會變得更加棘手,更可能成為攸關個人飯碗的難題了。 玩家是否也有過網路頻寬不管怎麼升級,還是一天到晚等Loading的困擾呢?打電話求助客服,派來了工程師檢查卻說沒有異常,只能歸咎於「網速不夠」,可是明明從60M升級到100M,100M升到300M,全家上網還是會卡。其實網路卡卡的情況很多,除了網路速度之外,最大的問題關鍵,很有可能是您的路由器「不給力」喔! 當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人手一支只是基本,在家中左拿手機、右抱平板、雙眼還緊盯著電腦螢幕也是家常便飯,只是隨著家中的裝置越來越多,Wi-Fi網路的傳輸速度就可能會下降。很多人會歸咎到網路頻寬不夠,卻忽略了家中Wi-Fi路由器負荷上的問題。 Wi-Fi路由器就和USB一樣,會隨著時間不同,因應環境的需求推出新的規格,會發生這種事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Wi-Fi路由器會因為等級不同、上市時間不同,造成能夠支援的通訊標準不同,進而影響到傳輸速度。 相信玩家在購買Wi-Fi路由器的時候,都會看到一串802.11開頭數字,後面接續著各種英文字母,這些英文字母代表的就是這台機器能夠支援通訊標準,一些比較老舊的機種在速度上可能只能到54Mbps,如果您使用的正是這一類機型,想當然爾,固網速度再怎麼升級,實際連線時也不可能快得起來。 目前Wi-Fi在輸出的頻率上,主要分為2.4GHz與5GHz兩種,2.4GHz推出的時間比較早,應用範圍也最廣,不過這個頻率除了Wi-Fi在使用之外,許多其他的無線設備如滑鼠、遙控器也使用這個頻率,造成這個區間的干擾越來越多,加上頻率本身越高,資訊傳輸量也會越大,2.4GHz隨著現今社會發展,漸漸地不敷使用。 為了因應越來越大的網路需求,Wi-Fi標準後來增加了5GHz這個頻率,避開了壅塞的2.4GHz頻段,且隨著頻率翻倍,最大頻寬有著顯著的提升。只是要享受到5GHz的Wi-Fi,路由器和接收裝置都得支援才行。還好現在大多數的手機、電腦與行動裝置對於這部分,都已經陸續支援,加上大部分的路由器也都會同時發送2.4GHz信號,所以玩家不必太擔心升級了設備之後,家裡的舊硬體會被直接斷網。 如果網速加大了、路由器和接收設備的頻寬也充足,可是家裡的上網的人一多,明明其他人只是簡單上網頁、追劇和聊天,應該不會吃掉太多頻寬,組隊連線對戰起來,還是看著敵人在面前瞬移,到底是怎麼回事? 撇開遊戲伺服器品質不佳的因素,目前大多數的Wi-Fi在設計上有一個缺點,那就是資料在傳輸上是要「排隊」的。為了方便各位玩家理解,小編以一個比較生活化的方式做比喻,我們可以想像網路世界是一座大型倉儲公司,我們在網路的互動就好比寄送訂單,訂單送到公司之後,裡面的員工就要在各個貨架上尋找產品,此時倉庫的貨道就是我們網路頻寬,理論上越大,員工穿梭在其中就更輕鬆,也就能更快找到指定的貨品。 但就如同現實世界的物流公司一樣,基於最大效益化,物流並不是根據每個訂單上的產品都單獨寄出,畢竟有的訂單內容可能是小而多,全部裝一起比較划算;有的則是體積大到箱子裝不下,所以需要將物品拆開來分批寄送。 打包好的「包裹」會交給Wi-Fi快遞的司機,這些司機不管名牌是標2.4GHz還是5GHz,都可以超快速度來運送貨物,只是他們性格非常的急躁,一接到包裹人就跑了,完全不管自己的背包是否還有空間,或是同一個地址有好幾份包裹,反正他們能以超快速度來回跑,大不了多跑幾趟。 在過去下訂單的「客戶數量」還不是那麼多時候,這確實不是什麼問題,畢竟以當時的包裹數量,司機的人力都是足夠應付的。然而當訂單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問題就開始浮現了,一間Wi-Fi快遞的能夠送貨司機就這麼多,即便是能夠以超快速度送貨,一次只送一個包裹的低落效率開始讓客戶們等待時間拉長。 除此之外,有時候這些包裹裡的商品是有連續性的,像是玩遊戲的資料封包,必須持續收到才能維持穩定工作;又或是訂購物品太大件,必須分批打包寄送,需要累積一定數量的包裹才能組裝起來,像是影片、應用程式的資料等。所以當因為包裹太多而使得等待時間拉長時,玩家自然就會逐漸感受到延遲和Lag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在過去的處理方式就是「加派司機」,因此可以看見許多高檔的路由器會有非常驚人的天線數量,每一根天線可以想像成一位司機的站點,所以越多效率理論上也就會越高,只是這種路由器的體積和外觀實在讓人有點不敢恭維,使得這樣的解決方案有點不切實際。 為了解決司機效率不佳的問題,Wi-Fi聯盟制定了全新標準「802.11ax」,並同時為了方便玩家分辨各種不同的Wi-Fi標準,將802.11ax的標準取了一個更簡單的名字,也就是「Wi-Fi 6」。 Wi-Fi 6改善了過去司機一次只送一個包裹的壞毛病,並且還會替司機規劃最佳的行徑路線,讓司機可以一瞬間將大量的包裹送到各處,相較於折返跑浪費大量無意義的路程,效率自然大幅提升,包裹要排隊慢慢的問題也就獲得解決,只要頻寬沒被吃光,即使人多也不會卡卡了! 看完上面的介紹,想必玩家可以發現Wi-Fi 6與過去的版本在速度提升有很大的不同,在Wi-Fi發展20多年來歷史中,Wi-Fi 6的推出,終於在延遲方面有改良與強化。 以目前大多數的家庭所使用網路頻寬大約在100MB~500MB之間來說,市面上絕大部分的路由器都能夠輕易應付,所以一般玩家與其追求看得到、用不到的高速,不如追求Wi-Fi 6的低延遲特性,反而是更加實用的特色。 此外,隨著5G行動網路的到來,Wi-Fi 6在低延遲的特色也剛好與5G當初在開發時的訴求一致,不過5G訊號的穿透力略遜於4G,使其在室內裡難以享受它的優勢,相較於Wi-Fi 6仍使用5GHz頻率,穿透力跟過去5GHz Wi-Fi基本上一致的,因此玩家在升級裝備的時候,所需面對的困擾自然也就更少。 雖然想要體驗Wi-Fi 6必須要「路由器」和「上網裝置」都支援這項功能,不過從去年2019年開始,手機的部分就已經陸陸續續開始推出支援Wi-Fi 6的設備,像是三星Galaxy S10系列、蘋果iPhone 11系列等。到了今年支援的裝置數量更是急遽增加,基本上旗艦級手機已經是標配,同時不少筆電和有提供Wi-Fi 6功能,且新一代的電腦與主機板,也都紛紛支援Wi-Fi 6標準。 當然沒有那麼高的預算替換掉整套主機板的玩家有不用擔心,因為已經有廠商替玩家準備準備好了全系列Wi-Fi 6系列周邊產品,像是之前為各位玩家介紹過的,只要插上主機板就能支援Wi-Fi 6,不需要特別花大錢還費力的換掉整片主機板。 說到Wi-Fi 6的低延遲特性,許多玩家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電競」上體驗一定能夠更即時,讓網路延遲不再能夠成為拖累隊友的藉口(咦?),而提到電競,想必不少玩家腦中一定會閃過華碩ROG,作為專注於電競周邊開發的大廠之一,怎麼可能會錯過這麼好的機會呢? 為了搶搭Wi-Fi 6和電競遊戲的熱潮,Wi-Fi聯盟在2018年的CES公布Wi-Fi 6之後,華碩立即就在接下來Computex上一口氣發表了3款Wi-Fi路由器,其產品線一口氣覆蓋了:家用、Mesh(網狀網路)和電競。其中最高規格的ROG Rapture GT-AX11000電競路由器,更是首款支援三頻 802.11ax的產品,擁有高調霸氣的外觀,以及超高效能,到現在依然是路由器界的夢幻逸品。 至於針對一般玩家市場部份,華碩也有推出一般標準型的Wi-Fi 6路由器設備,像是,讓玩家可以單獨在房間中享受快速穩定的網路品質。不過別忘了Wi-Fi 6的實用性可不單單只是讓打電玩爽度比較高而已,它還能確保家中人人上網都不塞車呢! 相信上述這一點,在這段疫情期間應該有不少玩家都相當有感,不管居家辦公還是學習,直播畫面時不時的轉圈圈或解析度變低,看了實在讓人惱火,加上斷斷續續的語音通話,更是讓會議的過程效率低落,面對客戶的時候也有失體面。 可是一般的家用路由器會遇到2.4GHz和5GHz Wi-Fi在速度與穿透力上的問題,如果家中每人的房間四散在各個角落,路由器的設置就會變得非常為難,2.4GHz訊號穿透力好,但速度慢、干擾多,在房間中可能訊號滿格,速度卻低下;5GHz則相反,速度飛快但穿透力較差,在房間中訊號可能時有時無,有訊號的時候飛快,沒的時候就氣到摔鍵盤。 關於這部分的解決難題,一般玩家可能會選擇多裝幾個路由器,但這個方式因為受限於拉線的關係,除了會破壞裝潢美感,到不同的房間時還得手動切換SSID信號,而且時不時還會自動切到訊號較差的那一個,著實麻煩。 為了讓全家上網方便一點,支援Mesh (網狀網路)的路由器,則是信號延伸的最佳解決方案,只要其中一台Mesh路由器有對外網路,剩下的其他Mesh路由器只要有跟主路由器配對好,只要插電即可運作,以擔任訊號延伸的角色。但此時問題又來了,在Wi-Fi 6誕生之前的Mesh只是解決信號延伸的問題,對於裝置過多的延遲問題,其解決能力其實相當有限。 所以,如果想要在家中要同時兼具訊號全覆蓋、速度快與延遲低,支援Wi-Fi 6 Mesh路由器就成了最佳解答,而華碩針對這部分其實也早有準備,推出了有著高調外觀的路由器。 當然有一些玩家可能對於比較喜歡低調奢華設計,畢竟除了電競風格,簡潔的商務風格也是許多玩家在打造電腦房間時首選,而且Mesh是需要放置在家中多個地點,低調一點的設計,也比較容易放置在家中的各個地方,考量到這一點,華碩的Zen品牌設計團隊,打造出有著洗鍊外觀的ZenWiFi AX XT8,讓玩家在新一代Wi-Fi 6路由器中有著更多元的選擇。 誠如前文所說的,因為現在居家上班、居家上課的人不在少數,使得網路頻寬和網路延遲的問題越來越多。而Wi-Fi 6的出現,讓其用途不僅用在電競所需要的低延遲之外,在遠距辦公所需要的持續性傳輸時,也能迎合全家人同時上網的用途(包含追劇的高頻寬、上網時的多重傳輸需求)。華碩新推出的ZenWiFi AX XT8,便是一款有著簡約時尚的Wi-Fi Mesh路由器產品,不僅提供完整Wi-Fi 6必備的產品功能,在外觀設計也更容易配合家中各種環境。 在外觀上,採用圓筒狀的外殼,並透過細膩的髮絲紋處理,以此營造出金屬般光澤,搭配機身上部華碩Zen系列的招牌同心圓設計,讓整體的機身充滿著「禪意」的低調美學。 如果有在注意Wi-Fi路由器的玩家,或是在看完文章之後有意購買的玩家,可能會在網路上發現另外一款外型幾乎一模一樣的ZenWiFi AC CT8,兩者在外觀上非常雷同,最明顯的差異是在ASUS的LOGO上,AX XT8是金色的,AC CT8則是銀色,此外在支援的最大頻寬上,AX XT8可達6600Mbps且支援Wi-Fi 6,而AC CT8的最大頻寬則為3000Mbps,沒有支援Wi-Fi 6,選購的時候要稍加留意,要買到真正符合需求的產品! 許多圓筒狀外形的路由器都會面臨散熱的問題,畢竟所有的熱源都全部封在小小盒子裡,為此華碩特別針對ZenWiFi AX XT8的散熱做出許多巧思,使用獨家氣流導引設計,利用熱對流原理,將冷空氣從機身兩側導入,讓熱氣從上方排出,加上內部還配上雙垂直散熱器,加快熱量的導出,讓機器連接的裝置再多,都能夠保持穩定的訊號不斷線。 在連接能力上,ZenWiFi AX XT8具備3組以黃色框標記的RJ-45 LAN孔,以及1組藍色框標記的WAN孔,在傳輸頻寬上能夠支援到最高2.5G連接速度,滿足網路速度用上1,000MB/s以上等級的玩家需求,此外特別的是LAN3孔,其具備支援MOD數位機上盒的頻寬優先專屬功能,若家裡有裝MOD,記得將網路線連在這個孔。此外機器還配有一個USB3.2 Gen1 Type A,可以用來連接儲存裝置或外接網路卡,透過手機或電腦進行設定便可化身簡易NAS或「無線」基地台。 ZenWiFi AX XT8內部搭載博通四核心通訊晶片,讓機器能夠支援三頻(一個2.4GHz加兩個5GHz頻道)的Wi-Fi,提供最高6600Mbps的頻寬,搭配六根高性能天線,讓單顆路由器可以涵蓋約100坪左右的空間或是完整涵蓋4個房間,而兩顆路由器組成Mesh之後的涵蓋範圍可以高達150坪!以台北的公寓平面空間來說,即使將主路由器設置在屋中的最邊緣地帶,也只要在房屋中央的設置第二顆基本上就能完整涵蓋每一個房間了。 在路由器之間的信號傳輸內部網路方面,ZenWiFi AX XT8採用獨家的AiMesh功能,會自動偵測環境和資料類型調配傳輸所使用的頻道,這項功能對於透天厝的玩家,想要將網路延伸到其他樓層,在節點的擺設上可以有更高的彈性,省去要針對不同地方的節點進行測試和調校上的麻煩。 在首次的使用的連線設定方面,主路由器有一點必須稍加留意,玩家一定要將固網連線插在支援2.5G頻寬的「藍色網路孔」中,才能夠正常進入設定,否則在設定畫面的時候,機器會不斷告知玩家沒有插入網路,除此之外,在連線設定方面都相當的簡易直覺,並有提供專屬的「華碩路由器」App,只需簡單幾個步驟就能夠完成首次的設定。 步驟1:將主路由器接上電源,將網路線插入藍色的WAN網路孔,打開「華碩路由器」的App,並選擇要新增的Wi-Fi Mesh裝置。 步驟2:設定Wi-Fi的SSID名稱和密碼,也就是平時各種裝置連線時會顯示的Wi-Fi名稱以及要輸入的密碼。 步驟3:為了避免有心人士的入侵,玩家也需要設定路由器後台的帳號密碼,未來要針對路由器的功能進行調整時,就必須輸入此時設定的帳號密碼才能進入。 步驟4:等待完成設定,開始上網 後續增加Wi-Fi節點部分一樣可以透過「華碩路由器」App,玩家只要一個按鍵就會自動將配對與連線一氣呵成,相當的便利。 如果家中有裝設多台路由器的玩家,時常遇到的麻煩大概是走到其他房間後,Wi-Fi訊號出現不穩定的現象,這是因為每一台路由器的SSID是不一樣的,所以沒有辦法做到無縫切換,造成就算新房間有更好的Wi-Fi訊號,但裝置還是使用訊號較差的Wi-Fi。 使用Wi-Fi Mesh可以將各個路由器的SSID統一,進而達到無縫切換的效果,理論上應該走到哪裡都能有最穩定的訊號,只是訊號雖然穩定,卻很有可能犧牲了資料的傳輸效率,因為和個別獨自的路由器不同,Wi-Fi Mesh需要透過內網和其他路由器做協調的,如果內網傳輸效率低落,訊號再穩定也是白搭。 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ASUS針對自家的Mesh路由器開發了Smart Connection,能夠針對不同的資料傳輸條件自動調配內網的傳輸頻率,例如當玩家只是簡單的逛網頁,資料傳輸量不高,也沒有太高的即時性需求,機器就會自動以2.4Ghz作為內網的數據傳輸,反之如果是玩遊戲、下載大型檔案,需要更高更快的數據傳輸量,就會切換到5GHz的頻道,確保資料能夠以最高的效率傳輸到玩家的裝置上。 考量到玩家有可能會因為各種需求漸進的擴充或汰換網路系統,華碩獨家的Ai Mesh技術能夠相容華碩旗下的各種的AiMesh路由器,方便玩家可以依照各種房間的需求,來設置所需要的路由器種類。除此之外,為了避免有時候某台機器突然罷工斷連,AiMesh還具備自動診斷和修復功能,當偵測到其中一個節點斷線,會立即繞過該節點,並立即與其他路由器建立新的連線,確保整個的內網線路都能繼續工作。 提到了斷線,華碩無線路由器還具備了網路安全防護的AiProtection功能,這項「終身免費」的功能,可以做到商業級入侵防護系統(ISP),對資料的進出做出深入掃描,阻擋有心人士的惡意攻擊,並透過Trend Micro雲端資料中心提供各項的安全性漏洞修補,讓所有的路由器在安全資訊上保持最新的狀態。 上網安全就跟對抗疾病一樣是預防勝於治療,AiProtection也會不斷的更新資料庫內的惡意網站和程式,在玩家點擊的瞬間立刻封鎖並阻擋。就算玩家真的一個不小心手滑,AiProtection也會自動阻止該裝置與惡意伺服器之間的連結,防止玩家的個人資料外洩而造成難以彌補的危害。 在辦公室設置完Wi-Fi 6的路由器之後,自然是要來體驗看看Wi-Fi 6的魅力啦!除了要讓電腦用來進行遊戲實測之外,新手機因紛紛支援Wi-Fi 6的規格,想當然爾也是要來和4G行動網路比較看看。 首先在手機的Wi-Fi和行動網路之間的比較上,我們特地找了一個信號較好的地方進行測試,可以看到下載速度能夠破百MB,而在延遲方面,Ping值則為18ms,改用4G行動網路的部份,倘若延遲能夠低於20ms表現就算是很不錯的了。不過如果切換成Wi-Fi 6的環境之下,Ping值居然可以進一步低到只剩下2ms,看來Wi-Fi 6低延遲的特性不是隨便說說。 手機的在Wi-Fi 6的環境下Ping值雖低,但會需要依賴手機上進行低延遲操作的環境並不是特別多,所以接下來就換成分秒必爭的PC平台吧!我們使用一般的電腦,由於該電腦尚未支援Wi-Fi 6的規格,因此我們額外插上Wi-Fi 6的網路卡來進行測試,而小編這次使用的正是上述介紹的華碩。 在基本的跑分上,網路的Ping與手機上的表現差不多,都是超低的個位數字,而且如果比較跑分時的速度曲線,還能夠發現電腦上的Wi-Fi穩定度更高,幾乎看不到任何抖動,呈現出完美的一條直線。 說到低延遲,相信不少玩家一定會期待在遊戲方面的表現,我們以《戰爭機器5》進行測試,由於《戰爭機器5》在對戰方面提供了相當多的選項,我們先設置一個獨立的私人「持久戰」房間,在這個條件之下,整個房間之中就只會有一個人孤軍奮戰,以此來做為測試基準,在這樣的條件之下,整體的Ping值都在20ms以內,甚至可以來到個位數。 接下來就是與其他海內外的玩家組隊合作廝殺的測試,由於《戰爭機器5》在全世界都設有伺服器,Ping的高低因素還要受到連線伺服器的影響,因此在挑選要進入的房間前,遊戲會以圖示告知玩家連線品質。我們在進到連線品質最高的房間進行對戰,Ping直接來到「個位數」!可以說是幾乎毫無延遲,這下技術差的玩家們,真的沒有藉口賴說網路不穩了…(掩面哭泣) 隨著這波疫情帶動網路辦公的相關商機,Wi-Fi 6也成為了當紅炸子雞,除了低延遲對於電玩和各式網路會議的幫助之外,多人連線依然保持穩定的特色,更是現在全家人通通窩在家中上網時,最求之不得的功能。 為了讓全家能夠體驗更加優質的上網體驗,華碩所推出的Wi-Fi Mesh路由器,可以透過成熟且直覺的設定介面,讓玩家輕鬆完成所有的安裝設定,再配AiMesh智慧技術,來讓Wi-Fi 6的高速與穩定的特性可以更完全的發揮,此外還一併針對現在層出不窮的網路安全問題進行把關,還提供終生的免費更新維護,讓玩家在高速穩定的網路世界盡情馳騁。整體而言,這款ZenWiFi AX XT8,可說是新世代上網環境的必備傢俬,更是抗疫期間的最佳利器!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